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示范引领 > 正文

93岁老党员的家国情怀

清晨4点刚过,崔黄口镇苏楼村的健身器材区就迎来了一位运动的老人。无论寒暑,他总是在清晨4点钟起床,然后到健身区运动,在每种器材上都要坚持做满300下……这位93岁的老人就是老党员、老战士卢绍良。卢绍良一直坚信,要想干成一番事业,先要有好的思想,还得有好的身体,因此,他始终热爱劳动、勤恳做事、乐于助人。他对人生的意义有三点体会:一是助人为乐,不能自私自利,要为大家着想;二是勤快,要迈开腿多做好事;三是保持乐观精神,要心胸开阔。他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
青春 热血洒战场

1927年出生的卢绍良是位“老革命”,1947年,20岁的卢绍良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,和同村的40多名年轻人一起参加了解放军,跟随部队征战南北。70多年后,卢绍良还记得,自己当时在一营二连,担任过二组长。“有一回追敌人,上级说有25里路,让我们快追。”如今,卢绍良依然能回忆起很多当年的细节,“我们有9挺机枪,全响起来了,我也放了两梭子。”

1950年,卢绍良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一直跟着队伍,直到1955年,复原回到家乡。而此时,当年一起入伍的同乡只回来了十多人。战场上,最惊险的时刻,对方打来的子弹打穿了卢绍良的帽子,留下了一道黑印。

回乡 事事想在先

将青春的热血和汗水献给国家的卢绍良,回村后依然牢记党的使命,对村里的事总是积极响应、带头干。他主动请缨,当起了生产队长,期间,他不忘共产党员的操守和信念,保持军人本色,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,吃苦在前、享乐在后,带领村民努力增收。“年年村里亩产量都比镇里其他村高,当时苏楼村每年交的公粮都是附近几个村里最多的。”卢绍良的儿子卢启山骄傲地说。

“那会儿,‘三爷’身体好,不惜力,干啥都抢在前面。”苏楼村“一肩挑”卢文荣从小就在村里长大,她说,卢绍良辈分高,有威望,在村里被称为“三爷”,她还记得,当年的“三爷”走在队列前面,带着全村青壮年“掰棒子”的场景……

卢绍良在村里一干就是28年,退休后,还先后担任了村里的记工员、出纳员、保管员……“三爷干农业技术员那会儿,总用大喇叭在村里喊,‘该打药了,该施肥了……’什么事都替大伙儿想着。”卢文荣说,从那时开始,卢绍良不仅想着干好自己的工作,还想方设法给村里修路。

修路 一干就是60余载

楼村东头是筐儿港堤,下雨后,被车一轧路面坑坑洼洼,非常难走。卢绍良说:“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人蹬三轮翻了车,我把他扶起来送走后,心里特别担心,万一再有人摔倒怎么办?”这件小小的“交通事故”让卢绍良萌发了为乡亲们修路的想法。当天,他就从家里拿来土筐,来回运了几十趟土,垫好了这个坑,这才安心。

这件事情,让卢绍良养成了低头走路的习惯。每逢下雨,他都会去村东头桥上通排水道,村西头的土路上垫垫土,除了看看哪有坑洼,需要填补,他还在村里捡起了碎砖烂瓦。这一修,就是60余年。

有一次卢绍良正在埋头填坑,一位邻村大爷路过问他:“您垫坑修道,村里给您多少钱?”卢绍良笑着回答:“白干,不要钱。”

那些年,村里到处都留下了卢绍良推着独轮车的身影。有时,是捡来几块废砖,有时,是推着砖土。“那会儿,村西头就有桥,拐弯的地方被轧的总有坑,他就起早摸黑得填坑去。”卢文荣说,十几年过去了,老爷子岁数越来越大,考虑到他的身体,家人不让他出来修路,卢绍良早已养成了4点起床的习惯,用他儿子的话说:“我们起来时,老爷子都修路回来了……”

晚年 捐资助学启后生

这几年,村里的路都硬化了,村头的桥也铺了柏油,卢绍良也给自己找到了新的“工作”。每天早上锻炼结束,卢绍良就开始侍弄自家院子里的地,水萝卜、大倭瓜,还有羊角脆……收获的果蔬,大部分都送给了同村的村民。“有时,我就挨家给送去,或者,谁跟门口过,我就问,吃啥不,吃就拿走……”卢绍良说这话时,笑得特别灿烂。

多年来,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拥军优属工作,卢绍良每年都会收到一些优抚金。为祖国、家乡奉献了一辈子,到了晚年,本该享享清福的卢绍良,又将目光投向了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们。2018年1月,卢绍良被评为第五届天津市道德模范。春节后,他就拿着自己的积蓄和优抚金走进了村民家。“啥也没有教育重要。”认准了这点的卢绍良,给村里上学的孩子们送去100到1000元不等的助学金,谈到初衷,卢绍良说他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老党员资助学生的事迹,他觉得自己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有了一些积蓄,也可以把钱拿出来给村里的学生们,鼓励他们好好学习,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。老人微笑着说:“我是一名老党员,始终受党和政府的关怀,我有责任关心关注孩子们。”“老人平时不舍得给自己花钱,资助孩子们上学却送出去一万多元。”卢文荣感慨地说。

今天 心怀家国两次捐款

总想着捐钱的卢绍良自己还住在老房子里,不知道住了多少年的炕上,码着近期的报纸,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,灰扑扑的墙面,挂着家人的照片和奖状,而床上方的木制窗户,因为用得年头久了,打开和关闭都很费力。“问了,换窗户得2000块钱呢。”卢绍良的口气里充满了舍不得。虽然舍不得花2000元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,卢绍良却在疫情防控期间两次捐款。“第一次,是我号召的。”卢文荣说,2月份,她在大喇叭里号召村民捐款,“‘三爷’找到我,详细问了村里的防控措施,说起武汉物资紧缺时,他就拿出1000块钱来,让我们帮着捐给武汉一线的防疫人员。”

年岁大了的卢绍良喜欢看报纸、听广播。一直关注着疫情防控,他第一次捐款不久后又主动找到卢文荣,拿出了10000元现金,“现在是防疫的关键时刻,帮我捐给国家吧。”卢绍良说,自己不能像年轻时候那样再上“战场”了,但也要为党和人民尽一份力。

热爱生活,心怀家国,就是老人的晚年岁月。年纪渐长,最近几年,卢绍良几乎没离开过村子,但他总爱在村头转转。那里的桥面铺了柏油,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,虽然不再需要垫砖补路,但每逢下雨前,卢绍良总还要拿上农具,去桥上通通排水道,顺便再检查检查路面。感党恩,听党话,跟党走,坚持做好事,做一辈子好事,就是这位93岁老党员的初心。

如今老人身体已经不再挺拔,有些耳背,但眼睛不花,思维也清晰。这些年,卢绍良总结出越来越多的养生经:坚持遛弯、按摩胸腹、每天三袋奶……这让他现在仍然能清晰地讲出每一枚纪念章的来历,声音里依旧充满留恋。(杨雨涵 吴彦 仲夏)